謝森永 Sen-Yung Hsieh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系主任及教授
長庚大學醫學系及生物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森永

學歷

  • 美國Pennsylvania 大學Molecular biology/virology 博士 (1991)
  •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1983)

 

 

經歷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研部主任 (2011/9 ~ 2016/6)
  • 長庚大學醫學系講師 / 副教授 / 教授 (1991/8 ~迄今)
  •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總醫師 / 副教授 / 教授級主治醫師 (1991/8 ~迄今)

 

探討細胞癌化機制 推進抗癌新處方的開發

每天面對肝病及癌症病人的病痛,個人深刻體會到,唯有深入了解癌症發生的病因與機制,才能預防、早期診斷及研發更有效的治療。研究艱辛且漫長,尤其對臨床醫師更是毅力的考驗。

在肝細胞癌化機制的研究方面,發現細胞定向運動時負責協調適時伸出偽足並攀附細胞外基質的分子機制,此發現為治療慢性發炎性疾病及癌轉移,開啟了開發新藥的途徑。發現慢性肝炎不僅誘導磷酸激活酶受體 TYRO3 表達,並藉由凋亡細胞活化TYRO3,進而啟動癌化訊息,活化的 TYRO3 會同時抑制宿主的抗癌免疫反應。本研究不僅首次發現酪胺酸磷酸激活酶受體與慢性肝炎誘發肝癌的關聯,同時透過合併使用特定的酪胺酸磷酸化激活酶 (TYRO3) 抑制劑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開啟了治癒肝癌的希望並推進新藥開發。

發現腫瘤微環境或癌細胞內在因子能否誘發細胞骨架重組,是決定大腫瘤裡的癌細胞走上缺氧壞死或進行上皮─間質轉型的關鍵。本研究的發現,不僅讓我們深入地了解肝癌細胞高度侵襲性的分子機制,也提供了開發預防及治療癌症侵襲及轉移藥物的新方向。

藉基因體研究發現,臺灣超過七成的肝癌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遠高於中國、亞洲、歐洲、美國、日本等。馬兜鈴酸是已知最強的致癌物,這結果顯示,臺灣很多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患,因使用過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或偏方,反而促成肝癌的發生。藉此,希望政府重視民間偏方的管控,提升中草藥的研究,並教育民眾勿尋偏方。期待更多慢性肝病病患未來能免於罹患肝癌。


謝森永

得獎感言

感謝科技部及學術界的先進的再次肯定。這不僅是我研究團隊的榮耀,更是對投入基礎醫學研究的醫師莫大的鼓勵。

感謝長庚醫院及大學的師長,給我指導與協助,使我能兼顧臨床、教學與研究。感謝長庚醫院與大學的同仁,提供行政與研究上的協助,讓我能順利地進行研究。感謝長庚醫院的豐富的臨床與研究資源、科技部與國衛院的經費資助,使我的研究得以持續不斷。

謝謝實驗室多年來的團隊成員,由於你們的努力、智慧與包容,讓我們的研究,常常可以柳暗花明、求新求是。謝謝多年來合作的院內外夥伴,由於你們的無私與付出,我們的研究才能不斷地突破與提升。謝謝我的家人給我的支持與體諒,讓我在臨床服務之餘,可以全心全力地投入研究。

個人勵志銘

探索生命、貢獻醫學。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