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天 Wei-Tien Dylan Tsai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維天

學歷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 (1994)
  •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 (1989)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 (1986)

 

 

經歷

  •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2008/8 ~ 2009/7, 2010/8 ~ 2012/7)
  •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 (2008/8 ~ 2009/7)
  •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 (2000/8 ~ 2003/7, 2006/8 ~ 2007/7)

 

從跨語言角度出發 探索人類語言的普遍性

近年來本人以製圖理論 (Cartographic Approach) 為中心思想進行語法研究,考察重點放在輕動詞 (light verbs)、施用詞 (applicatives)、模態詞 (modals) 等功能範疇 (functional category) 的分佈、詮釋和語用。研究中發現漢語高度的分析性 (robust analyticity) 非常適合用來解析虛詞結構的層系安排,便以此為出發點,從跨語言的角度來推敲探索人類語言在結構、功能與認知層次上的普遍性。

有了這層體悟,我們得以結合歷時 (diachronic) 和共時 (synchronic) 兩個向度上的分析方法,參透紛雜表象後的原則與動因,進一步預測漢語未來的演化走向。另一方面,本人也從句法─韻律界面 (syntax-prosody interface) 的角度切入,解析句調重音在句法運作和語用引伸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嘗試從韻律實驗尋求更為確實的印證。

在科普應用的面向上,被推薦人有幸參與政大何萬順教授規劃的《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系列演講,最後並結集成書,由聯經出版,在國內外都引起不小的迴響。另一方面,本人於 2017 ~ 2019 年加入「華邦—清華符號系統培訓方案 (WTSSP)」,分別至竹科、中科演講授課。之後並參與籌備針對高階主管開設的課程「語言知識的開發與人工智能的拓展」,提出人工智能應「以人為師」,進而拓展此項新興科技在語言教學上的應用層面。

2020 年則繼續參與規劃科技部人文社會跨領域 AI 研習營,並到輔仁大學跨文化講授「語言學與人工智慧」課程,引發翻譯學界對相關議題的興趣。


蔡維天

得獎感言

「學問是一條困頓之路,能讓人堅持下去的與其說是求知的欲望,倒不如說是一種對美感經驗的追索:這是因為知識本身可能是繁瑣而片斷的,唯有參透其後原理才能將知識組織起來,呈現出結構體系的美感,成為人生顛簸而行的精神支柱。」

這段文字摘錄自先前一本著作的序言,現在讀來仍有一份莫忘初衷的感動,也是為學多年積累的一點體悟。希望以此自勉,並分享給學子少年。未來的日子仍要兢兢業業,將學問的道統傳承下去,不負師長們的培育之恩。

個人勵志銘

魯迅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