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蕙 Joyce Chi-Hui Liu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劉紀蕙

學歷

  • 美國伊利諾大學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1984)
  • 美國伊利諾大學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1980)

 

 

經歷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2015/9 ~迄今)
  •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2012/11 ~迄今)
  •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2002/8 ~迄今)

 

跨越中外古今視野 獨特詮釋海峽兩岸思想史

自 1984 年返國教書以來,本人開始針對臺灣文化狀況與心態結構,進行長時間的思索與研究。研究的問題意識,環繞著二十世紀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無意識、全球冷戰結構的本土擴散與轉移、新興民族主義的出現與變形、文化認同與主體心態的逐漸重組,以及知識型態的轉型。

第一個階段,我探討 1990 年代出現的本土民族主義及臺灣文學史主流敘事,並梳理從 1930 年代 到 1990 年代溢出正統敘事的超現實文學與藝術,思考另類臺灣精神與本土意識,完成了《孤兒‧ 女 神‧ 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立緒2000)。第二個階段,我開始反思二十世紀上半期現 代國家民族主義情結的心態史及其形成過程,並回溯十九世紀中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東亞現代性知識 範式轉型的複雜脈絡,以及這個轉型如何在文學、藝術、電影、政策、教育等等文化面向展現。在這 個階段,我先後完成《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麥田2004,國立編譯館獎勵出版),以及《心 之拓樸:1895 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行人2011,國科會獎勵出版) 兩本書。

第三個階段,我以冷戰時期中國大陸發生的「一分為二」與「儒法鬥爭」兩個思想事件,擴大分析海峽兩岸對立的知識生產以及心態模式,檢視二十世紀極具悖論的幾波儒教復興運動及其背後操作邏輯。同時,我以「一分為二」作為辯證思考的動力,針對中西哲學思想的脈絡,進行哲學考掘學研究。這個十年的工作,讓我完成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聯經2020,科技部獎勵出版)。

上述心態史拓撲學四部曲,橫跨中外視野,提供後進學者可以參照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以及不同的史觀。


劉紀蕙

得獎感言

我的研究跨足中外思想,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政治、精神分析等跨領域範疇。在研究過程中,我分析現代中國政治思想背向發展的交錯軌跡,梳理冷戰時期的臺灣如何受到全球脈絡複雜因素的直接和間接牽動,廣泛閱讀足以解釋當代難題的歐陸政治哲學,並深入探討艱澀而充滿挑戰的晚清學者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尋找其中對於當代仍舊具有啟發力的思想資源。

一般而言,這類具有探索性而不拘泥於單一學科的學術路徑,不容易被任何學門所接納。《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能夠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對於臺灣學術界而言,我認為也意味著對跨領域學術視野的鼓勵。

個人勵志銘

學術研究與個人生命必須保持一致性。研究者要面對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持續探索,朝向未知的領域尋找答案。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