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麒 Jung-Chi Liao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博士 (2002)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碩士 (1998)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1993)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9/4 ~迄今)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4/1 ~ 2019/4)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系所助理教授 (2008/8 ~ 2013/12)
創新結合跨領域科技 開創生物物理研究新局面
本人實驗室主要專注於兩大技術的研究,分別是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及光標靶儀技術。在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方面,實驗室運用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解析主纖毛與中心粒蛋白質架構本實驗室,長期以來在國際上被視為此領域最重要的實驗室之一,主要研究成果為:完成對中心粒─纖毛界面超高解析度研究的三部曲論文,受到中心粒─纖毛研究領域的重視。
在光標靶儀技術方面,本實驗室創新結合光學、光化學、人工智慧、機電整合、質譜等跨領域科技,可標記並取得細胞內指定位置的蛋白質,讓顯微鏡不再只是能看,也能將影像中特定部分的蛋白質「抓下來」分析。目前全球尚無可以用影像標定,並且擷取細胞內局部蛋白質的儀器,光標靶儀可望成為世界上技術領先之新穎細胞研究工具。
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高度肯定,本人於 2019 年為美國生物物理年會專文介紹,亦擔任生物物理期刊之 2018 年一期細胞生物物理特刊的客座編輯之一、2018 年生物物理學會細胞生物物理學群創辦人及創辦首次會議主辦人之一,以及 2017 年生物物理年會單細胞生物物理專題會議首席主辦人,也受邀於領域中重要的會議,包括 FASEB、ASCB、Biophysical Society Meeting、EMBO 及 SPIE 等會議中演講。
本人並積極協助提升國內高階顯微技術水準,所主辦中研院「尖端科技研習營」之前瞻顯微技術實作研習營,規劃並邀請國內外影像技術專家,開設研習活動,其中包括三天三夜顯微技術實作,教授尖端技術。其後創辦「前瞻生物顯微技術交流版」至今 2 年多,顯著提升國內高階生物顯微技術水平。
得獎感言
非常感謝傑出研究獎審查委員的肯定與支持,讓我們團隊有機會獲得這個榮譽。這個榮譽歸於我們整個團隊,特別是目前任職臺大的楊東霖教授、任職新析生技的陳一德、將前往牛津大學就讀博士的張至為、團隊中的鍾穎文,以及任職沛爾生醫的翁瑞鴻。
當然,優秀的合作團隊,如美國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鄒孟甫教授、陽明交通大學王琬菁教授,臺大張智芬教授、陽明交通大學陳鴻震教授、臺大余明俊教授、臺大黃念祖教授、中研院鄭珮琳副研究員及中研院簡萬能博士,都讓團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也感謝經費上一路支持的中研院及科技部,特別是研究萌芽時,原分所周美吟及陳貴賢 2 位所長的鼎力協助,以及科技部價創計畫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團隊跳脫框架,達到今天的水準。
個人勵志銘
站在 Google 巨人的肩膀上,做世界上還沒人做、對科學進步有用的事。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