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禮 Hsuen-Li Chen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學禮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博士 (1999)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碩士 (1995)
  •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士 (1993)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2010/8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2006/8 ~ 2010/7)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4/2 ~ 2006/7)

 

研究光與材料的交互作用 使材料「適得其所」

本人長期聚焦於光學、半導體與能源領域之研究。矽為現今半導體產業中使用最多也最便宜的材料,然而,在通訊波段紅外光的應用方面,當入射光子能量低於矽之能隙時,即不會再被矽材料有效吸收,限制了矽光偵測器所能偵測的波長範圍。

因此,目前常用於光通訊波段偵測器之半導體材料為鍺、砷化鎵銦等,然而在使用此類型材料的過程中,往往需付出較傳統矽半導體數倍的材料成本與更複雜的製程,且這些材料與製程難與現今成熟的矽半導體製程與元件實現完全整合。此時必須仰賴表面電漿子衰逝,進而產生光激發熱載子跨越金屬與矽基材所產生之蕭特基接面,以做為通訊波段紅外光之偵測。

然而,根據 Fowler 理論之基本假設,光激發熱載子於金屬內部產生時,其在動量空間中是等向分布的,也就是不具有任何的方向性,且只有少部分移動方向之熱載子能夠跨越能障,注入半導體。因此,清楚瞭解光激發熱載子之方向性,對於各式以熱載子為基礎之光電半導體元件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本人研究團隊突破 Fowler 理論之基本限制,利用微奈米結構與一系列量測與光學模擬,探討光激發熱電子於此蕭特基元件中之方向性與傳輸行為,並發現光激發熱電子之方向性會和入射光之偏振方向有高度關聯性。除此之外,本人團隊也利用磁場來調制矽基光偵測器於光通訊波段之響應,結合了熱載子之電、磁、光效應,進而調制、改變矽基紅外光偵測器於光通訊波段效率。希望此研究成果可帶給臺灣矽半導體及通訊領域研究與產業進一步之提升。


陳學禮

得獎感言

科學研究的道路往往是漫長、艱苦、孤獨且無法預知最終成果的,相信這也是從古至今科學研究者的感覺。非常幸運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研究夥伴,與許多保有赤子之心的學生們,大家共同努力,才有一些足以道人的成果。

在研究型大學教書,主要工作除了研究,更重要的其實是教育。這些年逐漸體悟,頂尖大學的目標是替國家社會培養頂尖人才;學校是成就學生、而非成就老師的場所,我只是在這個場所試著扮演稱職的工作人員。

看到學生走出校園後的成就及獨當一面的表現,心底更覺踏實,而傑出的研究成果則是這項教育目標的重要試金石。了解這些道理後,研究者的艱苦與孤獨都不見了,看到的是心存正念與能力優秀的頂尖人才,在臺灣產學研各領域中誕生。

個人勵志銘

依報隨著正報轉變。對一切眾生、人、事、物,心存正念與善念,種善因、結善緣,世界自然就會更美好。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