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頌然 Sung-Jan Lin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特聘教授
林頌然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 (2006)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1998)

 

 

經歷

  • 臺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 (2021/5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副主任 (2019/8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暨皮膚科特聘教授 (2018/8 ~迄今)

 

利用毛囊為模型 研究幹細胞的調控機轉

本人的實驗室在過去幾年主要利用毛囊為模型,來研究幹細胞的調控與組織再生的機轉。我們希望結合生物學的原理與組織工程的方法,發展有效促進毛囊生長的方法。毛囊可以週期性再生,毛囊在生長期與休止期的體積可以有幾十倍的差異,是體內體積變化最大的組織之一。毛囊再生有賴於毛囊幹細胞的活化,也是研究幹細胞調控的重要模型。

毛囊幹細胞的調控,特別是毛囊幹細胞如何感受環境的變化而再生新髮,是生物學上有趣的問題。我們發現毛囊幹細胞可以透過交感神經,來感受外在光線及溫度的變化,而決定是否活化,新生毛髮。例如環境中藍色光線,可以透過視網膜的內生感光視神經細胞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ipRGC) 接收,經過視神經活化腦部的視交叉上核,隨後活化全身交感神經,並活化毛囊幹細胞。接觸到冷的環境,交感神經的活化,也可以活化毛囊幹細胞,加速再生新髮。而交感神經與毛囊和細胞之間,形成類突觸 (synapse-like) 結構,可以精準調節毛囊幹細胞活性。這是首次觀察到神經可以透過類突觸的結構來調控幹細胞。

另一方面,我們著重在毛囊對放射治療與化療的反應。我們發現生長期毛囊受到放射治療與化療的傷害後,可以活化外毛鞘細胞,將外毛鞘細胞轉化為具有幹細胞特性的異位幹細胞,來修補受傷的部位。我們也發現,透過加速活化這些異位幹細胞,可以加速毛囊修復,減少放射治療與化療所引起的掉髮。對於毛囊已經消失的皮膚,我們發現可以利用胚胎發育期皮膚中的特定三個蛋白質,來改變環境,促進毛囊新生,有機會應用在治療斑痕性禿髮。


林頌然

得獎感言

我要感謝科技部對本實驗室過去幾年在毛囊幹細胞與毛囊再生研究工作的肯定。我也要特別感謝實驗室內所有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們的辛苦付出。也謝謝研究上合作的老師:臺大生科系陳示國老師、臺大藥理所陳文彬老師與潘明楷老師、臺大生化所冀宏源老師、中研院化學所陳玉如所長、哈佛大學許雅捷老師、臺大醫院耳鼻喉部楊宗霖醫師、小兒部曹伯年醫師及內科部李宣書醫師,以及長庚醫院眼科譚欣媛醫師。

另外也要感謝臺大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以及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在很多方面的協助及技術支援。此外並感謝臺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 (TBF)、科技部、臺灣大學、臺大醫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計畫獎助,使我們的研究得以持續。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一路上的支持、陪伴與了解。期許未來我們的研究可以探索有趣又重要的問題,創一家之言。

個人勵志銘

Think hard, play hard, work efficiently.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