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輝 Chin-Fei Lee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代理副所長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
- 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天文博士 (2001)
- 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天文碩士 (1997)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碩士 (1994)
經歷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2017/6 ~迄今,2020/9 之後為代理)
-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15/1 ~迄今)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合聘教授 (2015/8 ~ 2019/7,2020/8 ~迄今)
針對恆星形成的角動量和磁通量難題 提出解方
恆星 (包含太陽) 是由分子雲核因重力塌縮而形成。本人使用最大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 (ALMA),細察雲核中心恆星寶寶周圍的吸積盤與噴流,進而對恆星形成過程中的角動量和磁通量難題,取得了解決方案。成果發布 ALMA 新聞稿,廣受國際重視。同時,本人還測量到盤內塵埃顆粒的成長及複合有機分子的豐度,從而揭開形成行星及生命的起始環境,藉此也可推演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及地球生命的起源,受到全球矚目。
相關的突破性成果包括:首次偵測到吸積盤內因重力不穩定度引起的旋臂《自然─天文》。根據理論預測,此旋臂會將盤內角動量由裏往外傳遞,好讓盤內物質得以由外往裏掉入到盤中心;首次偵測到噴流裡氧化矽分子譜線的微弱偏振《自然─通訊》。此偏振由 Goldreich-Kylafis 磁效應造成,確認了噴流帶有磁場,證實了噴流能帶走磁通量,好讓恆星寶寶順利吸取物質而成長,與噴流的發射理論吻合。
此外,本人研究並首次發現盤內塵埃顆粒極可能已長到一百微米,比預期更早為行星的形成舖路;以及首次在盤內偵測到含有生命素材的複合有機分子,並發現它們的豐度與太陽系裡彗星的豐度相似,暗示它們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已然形成,並之後被帶入了彗星甚至是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中,有利生命形成。
得獎感言
在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美麗星空圖像中,總會有一些灰暗的區域正在形成恆星。這些區域充滿著星際塵埃,因可見光無法穿透而顯得灰暗,讓人無法洞悉恆星如何形成。但無線電波可以穿透。我使用最大的電波望遠鏡,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觀賞恆星成長的精彩畫面,瞭解其中過程。
非常榮幸再次獲得這個獎項。我要在此感謝我的妻子,謝謝她對於家庭的付出,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專心於科學研究。我的兩個小孩年歲漸長,但稚氣未減,他們天真無邪的模樣,能讓我一天的辛勞煙消雲散。我也要感謝我的父母造就現在的我。此外也感謝中研院和科技部提供足夠的經費及良好的環境。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研究團隊多年的合作。
個人勵志銘
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奔向夢想的堅定力。不怕失敗,活出精彩。
- 基礎研究超前部署
- 豐沛國家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