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場 |
||
日期:2021-08-25 講者姓名:張淑麗 單位職稱: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院長、科技部人文沙龍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 | 蔡美玉(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地點 | 線上直播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漫話漫畫:跨媒介的藝術張力 近年來美國英雄漫畫改編的電影,屢屢於全球創下票房佳績,許多人即便從未看過這些原著漫畫,卻仍可對其中的角色、情節略知一二,其流行與影響可見一斑。此外,來自日本的漫畫、動漫作品,更是陪伴了許多臺灣學子的成長過程,其中不乏連載長達十餘年的「長壽」作品,因而形成為數不少且跨越年齡層的視聽群眾。主講人張淑麗教授在教學經驗中發覺學生普遍熟悉漫畫作品,從而形成以漫畫作為研究主題的問題意識:既然有一群人熱衷閱讀漫畫、觀看動漫,這些長年的閱讀經驗,是否讓他們採取不同於學界所倡導的閱讀、思考及感受模式?是否形塑出他們更為可塑、多元的主體性?過往漫畫因圖像簡單粗糙、文字不夠華美,故被文學、繪畫領域摒除於外,視為是「不入流」的作品,但如今漫畫的藝術價值與文學性已逐漸進入主流,我們不妨認真看待漫畫,進而由此理解漫畫所能開展的思考及美學的可能性。 首先,張教授談到「漫畫」的英文是comics,但在英文語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comics可專指漫畫作品所使用的圖文媒介,也可泛指使用這種圖文媒介的作品。如前所述,漫畫因圖文混搭的形式特質,夾在藝術繪畫及文學創作之間,為歷來文化研究者所忽視。然二十世紀八○年代圖像小說《鼠族》(Maus)、《守望者》(Watchmen)、《黑暗騎士》(Dark Knight)相繼出版,口碑票房俱佳,學界不得不開始正視漫畫,並以之作為研究對象。不過,如欲作為研究對象,首要處理的便是定義問題,由於comics給人輕薄短小的印象,故有學者倡議更名為「圖像小說」,但亦有人認為視之為「小說」反而自我設限,無法指涉所有的comics,乃至漫畫家出聲抗議學界將漫畫納入主流的意圖。2006年美國文學學者修特和狄柯文(Hillary Chute and Marianne DeKoven)則提議以「圖像敘事」(Graphic Narrative)指稱這些圖文兼具的媒介。張教授個人則習慣以中文語境的「漫畫」來通稱這些作品。 近年混搭文字與圖畫的漫畫、圖像敘事,已然成為一種創新且流行的敘事模式,透過文本、圖像、畫格、畫框的異構組合及並置,產生各種形式、內容上的張力及矛盾,並置的畫格也可同時彰顯各種觀點,使得圖像敘事遊走在線性閱讀與非線性連結中。人生於世有賴於許多核心人文概念來依止行事、安身立命,包含身體、人權、生態等,當代許多圖像敘事則是透過各種形式,展演出不同的「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及其中的「非人」性,例如超級英雄、變種人、混種人等設計,可說是突破舊有觀念並引人思考的嘗試,甚至已超越線性思維的形式,凸顯思維方式的必要性。這些設計與嘗試藉由不同媒介並置所產生的動態張力,凸顯出新的思維方式早已崛起,而且早已廣泛被漫畫讀者落實在日常生活。以學界來說,歐美學者或從社會互動、教育學習、敘事學、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或討論各別作品之文本結構、內容意涵。這些方法、角度固然各有其差異,卻能自成脈絡,儼然成為新興的研究領域。近年來,臺灣學者也開始注意到這股「視覺/圖像轉向」的人文研究趨勢,並從跨文化、跨語際、跨媒介的角度,檢視這股結合各種媒體的文化實踐。 張教授指出,歐美學者在詮釋漫畫的敘事文法上,大致有兩種看法:一者強調漫畫的序列性(sequentiality),一者則凸顯漫畫的網絡性、形式與內容上的相互編結(braiding),她引述德國學者霍斯柯德(Silke Horstkotte)的觀點來說明兩者間的差異性。霍斯柯德解釋《守望者》(Watchmen)及《睡魔》(The Sandman)兩部漫畫,其中《守望者》的開場是一個特寫的畫面,聚焦於一個落於紅色液體中的黃色笑臉,第二頁則是呈現九宮格狀的連續畫格,使讀者視野由近而遠、由小而大,逐步俯瞰全景,進而察覺紅色液體乃是街道上的血跡,與黃色笑臉呈現一種反諷的姿態,凸顯以暴制暴的矛盾。《守望者》運用了圖像的序列與鏡頭的縱深來引導出主題,更為重要的是,它在形式上為敘事者建立了掌握全局的制高點,也使讀者彷彿也由「上帝之眼」的有利位置總覽一切。但事實上讀者絕非無所不知,此正符合漫畫最終主旨:我們以為自己所知道的,其實並非事實的真相,而真相也未必就能帶來圓滿的結局。其中九宮格的畫格設計工整一致,暗示情節是依照畫格順序依次展開,因此漫畫也可視為是依循序列邏輯的藝術表現。 《睡魔》的畫面部署則與《守望者》迥異。《睡魔》於第一頁以蠟筆風格開場,畫格中隱約可見雙眼透出白光的人臉,接下來右側頁面才是故事真正的開始,風格也與左側的靜物畫風形成強烈對比。與《守望者》第二頁對比,《睡魔》似乎也安排在畫格中展開敘事,然其排列比《守望者》顯得跳躍,仔細觀察可發現頁面至少有前後兩層,底層顯示一位老先生正準備走入某建築物,可視為是一個連續的背景,背景畫格的頂端將故事場景設定於一座鄉間豪宅,通過大門兩側的獵物雕像呈現出哥德式的基調。其後,畫面顯示豪宅內,底部畫格則依舊為豪宅的外觀,又與頂端呼應。顯然,《睡魔》的敘事序列較《守望者》來得複雜,儘管也以網格方式呈現,但在連續的背景上疊加或嵌入畫格,從而建立《睡魔》系列的獨特風格與氛圍,這樣的方式也反應於此書的許多頁面上。這種堆疊(overlaying)與組配(assemblage)作法,可同時展演出發生在不同時間的事件和經驗的同步性。其次,《睡魔》的畫格間沒有明顯的溝槽區隔,也會將畫格嵌入其他畫格中,表現出故事世界的連續性或多元世界的並存,也暗示故事主題是寫實與非寫實、清醒狀態與夢想狀態間的相互作用。 霍斯柯德認為詮釋漫畫必須跳脫線性的序列觀,建立其他的理論框架來理解其敘事文法,並援引法國漫畫學者葛宏斯汀(Thierry
Groensteen)的「關節」(arthrology)、「網絡」(network)概念來詮釋這種非序列布局畫頁的組成文法,葛宏斯汀不僅討論各畫格之間的序列關係,更強調漫畫的各個點、線、面等元素彼此互動而編織(braid)出的符碼與意識形態的網絡(network)。亦即漫畫為許多符碼(code)的創意組合,其中需將多種結構的邏輯編成區塊,呈現出由多重「關節」所編織出的「網絡性」。而漫畫中相似或同樣的人物、話語、畫面、情節可以反覆出現,進而相互呼應、質疑、補充、延伸,藉由重複與堆疊而轉換符碼,開啟另類閱讀的可能。張教授指出,霍斯柯德認為序列說有極大的盲點,而提議以編結、堆疊的說法來取代,然而這些詮釋方法事實上都屬於符號圖像學的一環。漫畫透過媒介的混搭,在閱讀上也要求模式上的混搭,才能回應情節上的序列性與表達形式的多元時空並置。因此霍斯柯德否定序列說的觀點固然有其洞見,但仍有偏頗之處,其所提倡的編節說,源自法國學者的符號學框架,但因過度關注符號的形式部署,未能著眼漫畫的多元歷史與社會文化脈絡,故而漫畫研究的理論建構仍有待突破,以打破在符號學或主題學上長年打轉的僵局。 回到中文語境,張教授說明她持續使用「漫畫」這個詞彙,除因為臺灣讀者長年使用的約定俗成,也由於此詞彙雖源自日語まんが(manga)的發音,但「漫畫」也可視為「漫話」,包含了「畫」與「話」的混雜交疊,更能體現漫畫圖文交錯並陳的形式。「漫」更有漫遊、漫溢、瀰漫的語意組合,有其隨意、延展的特質,更可點出漫畫看似鬆散,卻藉由畫格推擠、開展、呈現新意的結構張力。「漫」字又與「慢」字諧音,在字義上也可以展現出漫畫雖可快速翻閱,卻仍須慢讀細看的趣味性,漫畫讀者唯有在慢下來的狀態下,才能在看似雜沓隨意的圖像符號與系統間找尋這些時間交疊、論述交鋒、創意展演。根據歐美漫畫學者的看法,漫畫在圖像與圖像、圖像與文字、畫格(panel)與畫框(frame)、畫框與畫頁(page)之間的「圖溝/間白」(gutter)之處,就潛藏著「看不見」的資訊、意味,有待讀者慢慢發覺揭露。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在其名著《理解漫畫︰隱形的藝術》(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中,主張使用序列邏輯來詮釋圖像與文字間的異質並存而造成的「圖溝/間白」,可引領讀者透過知識與想像來補完情節。張教授也認為,從序列說的角度看漫畫也可視為一種可行的途徑,透過漫畫的兼容並蓄性,讀者自可遊走於不同的詮釋模式中。因此,我們不需要特別標舉某一理論基礎作為解讀或創作漫畫的唯一文法,而是應更清楚瞭解各種詮釋模式的侷限性及適用性。 麥克勞德的看法對臺灣的漫畫研究有著深遠影響,如李衣雲著作《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其雖以日本漫畫為個案,但基本理論架構便採用麥克勞德的觀點。李衣雲所謂的「符號化」指透過使用象徵,將指涉對象簡略、變形、誇大(simplification,
abstraction, amplification),除藉以形塑表情、設定人物、製造氣氛外,也可視覺化聽覺效果及張弛時間,而圖像與文字的結合並用,可將時間空間化及視覺化。張小虹《時尚現代性》一書也認為這種圖像符號學的分析模式,「乃是建立在此『時間空間化』、『時間視覺化』的架構之上,其侷限性正在於『見其所見』,而無法『見其所不見』,只看得到空間化與視覺化的線性時間,而看不到時間之為時間,時間之為連續變化、時間之為縐褶運動的可能」。其他長期研究漫畫的學者如迪特莫(Jason
Dittmer)更認為,漫畫不但強調空間與序列的布局,更展演出具有批判性的拓樸式(topological)空間想像與思維,藉由漫畫在結構上的「多向量敘事」(plurivectorial narration)與漫畫畫格的「同步」(simultaneity)呈現。 張教授最後總結,正因漫畫的形式變化越來越複雜多變,其形式上並置與堆疊畫格的作法,帶出了時空並置與堆疊感,也就是一種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因而產生一種超越二次元的三次元時空縐褶感,挑戰過往以序列說或編結說分析漫畫文法的作法。如果我們同意序列說或編結說雖有其開拓性,但仍有所偏執或不足,或許拓樸、縐褶等詞彙及概念的運用,能帶領我們進行更貼切的分析與閱讀,因為漫畫能將看似無關的人、事、物聚集與組配起來,建立起一種沒有關係的關係,開啟一種新的閱讀可能性。臺灣的學者近年來也開始關注這股「視覺/圖像的轉向」潮流,而由跨文化、跨語際、跨媒介的角度為圖像敘事研究提出見解,從而檢視這股結合多種媒體的文化實踐,如何帶出主流文化所「不得見」或「見不得」的新力量。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3卷1期,頁111-116。 |
||
|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地 址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