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日期:2021-01-15

講者姓名:朱宥勳

單位職稱:小說家、文學評論者

 

主持人 | 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與談人 | 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地點 | 國立臺灣文學館第一會議室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在媒介裡求生: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

 

   

 

 

本次人文沙龍講座邀請朱宥勳先生談論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朱先生首 先談到,根據他的觀察,臺灣文學界自 1945 年至千禧年間存在著南北分立的情 況。如白先勇、朱天心等人,主要文學出版活動集中於臺北,也較為大眾所熟 知,往往被泛稱為「臺北文壇」;與之對比,出身於中南部且本土色彩濃厚的作 家,則形成以鍾肇政、葉石濤等人為核心的「本土文壇」,此次講座談論的「臺 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事實上較為側重「本土文壇」。

本次人文沙龍講座邀請朱宥勳先生談論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朱先生首先談到,根據他的觀察,臺灣文學界自 1945 年至千禧年間存在著南北分立的情況。如白先勇、朱天心等人,主要文學出版活動集中於臺北,也較為大眾所熟知,往往被泛稱為「臺北文壇」;與之對比,出身於中南部且本土色彩濃厚的作家,則形成以鍾肇政、葉石濤等人為核心的「本土文壇」,此次講座談論的「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事實上較為側重「本土文壇」。

由於歷史環境因素,「本土文壇」作家多是接受日語教育,但在戰後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得仰賴自身努力,重新學習「國語」並進行創作、投稿,其過程之艱辛自不待言,也因為特殊的時代氛圍與教育體制,使得人們對於所謂「本土」多抱持著輕視的態度。近年來,本土的汙名逐漸消退,如坊間不乏以「臺灣本土」元素為訴求的產品,可見人們的接受與注重程度已然提升。此外,中小學國文課本的新變革,首度將白話文比例提升至過半,也為臺灣文學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另一方面,當前「新媒體」崛起,使得資訊的產生、流動、衍變,以爆炸性的方式成長,資訊與時間的「碎片化」,致使人們變得無限渴求新內容,並藉由演算法的運用,對不同興趣的使用者提供相應的資訊,這樣分眾時代的來臨,也可能使得臺灣文學的喜好者得以擁有同溫層。朱先生認為,當前社會的演變與趨勢變得難以捉摸,但危機的來臨也可能是轉機,他將藉由自身經驗、觀察和思路,為當前有志於發展臺灣文學的人們提供可反覆利用的思考模式。

文字曾經是人們流通資訊最為強勢的媒介,然而在當前的科技時代,文字的優勢已然消逝,只能從「強勢」的地位轉為其他媒介的「基礎」或「輔助」,如YouTuber在拍攝影片前,可藉由文字撰寫腳本,使影片的架構更為完整、嚴謹。然而這並不意味文字將走入窮途末路,反而將擁有如基礎建設般的無可取代性。但因文字的特性,相較於其他媒介產生內容的成本(如拍攝影片),事實上是極為低廉的,也因此投身「文學業界」的門檻相對不高。而經營「文學業界」大致有三種傳統路徑:一是透過傳統媒體,如報紙的副刊;二是參加文學獎;三則是獲得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的文學補助,進行創作與出版。至於「文學業界」新型態的機會,可能是運用新媒體或經營自媒體,如YouTubePodcast等,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影音;或者是成為線上課程,提供有興趣的人士學習、觀看;此外,還有各種的募資平臺,可將原有的文字內容轉為商品,如近年頗流行結合文學作品與日曆功能的桌上小物。朱先生強調,平臺只是作為內容的承載管道,因此何種平臺並非重點,重點反而是文學生產的內容應該可以進入任何一種平臺。

文學人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朱先生認為,文學人有「創作者、導覽員、化妝師」三種形式。作為「創作者」,不斷產生新的作品;作為「導覽員」,向大眾介紹文學作品或作家與社會各種事物的連結,如日前辭世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與作家鍾肇政先生曾是淡水中學前後屆的學友,兩人在校住宿,常在眾人就寢時仍在廁所旁就著微弱的燈光繼續讀書。只是李前總統勤於課業,所讀都是課內書籍,鍾先生則鍾情於文學作品,在李前總統眼中反倒有些「不太用功」,兩人日後聚首時還將此事作為笑談。這些鮮為人知的小掌故,可藉由文學人的筆介紹給大眾,使大眾能瞭解文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真實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周遭。至於所謂的「化妝師」,並非為特定族群服務,或為權力結構擦脂抹粉,而是透過文學人更加精確、動人的敘事,將自身或他人的智慧重新表述、引介,使更多群眾得以接受、吸收的文字掌握能力。作為從事「文學業界」的朱先生,也分享了自己在2019年的工作型態分析,如文字稿件類的工作約有40篇,演講、對談類的活動有112場,參與會議、受訪及擔任評審有25場,其餘如擔任課本編輯、出版書籍、YouTube頻道等大型專案的工作則有8種。可見從事「文學業界」,並非外界想像整日埋首於桌前勤奮寫作,而是能有更多元的經營與發展模式,向外延展其影響力。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23期,頁110-113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