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日期:2019-11-27

講者姓名:洪淑苓

單位職稱: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主持人 | 蕭麗華(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與談人 | 劉惠萍(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林以衡(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地點 | 佛光大學雲起樓 301國際會議廳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來去鬥鬧熱一一談台灣民俗研究的幾個面向

 

   

 

 

本次講座邀請洪淑苓教授以「來去鬥鬧熱──談臺灣民俗研究的幾個面向」為題,分享其長久關注臺灣民俗議題的階段性成果。洪教授談到自己從事民俗研究,是自幼從家族的薰陶開始。生長於傳統的三合院內,民俗活動可說是生活的一部分,村內不論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皆有熱鬧的慶典或重要的禮儀,這些成長的經歷使她以民俗研究作為學術領域,其研究範疇包含牛郎織女故事、關公信仰民間傳說,及民間文學中的女性議題。2019年底時,洪教授將近年研究成果結集為《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一書,已於萬卷樓出版社付梓。洪教授指出「鬥鬧熱」(tàu-lāu-jia̍t/tàu-lāu-lia̍t)是臺語的習慣用詞,又可作「逗鬧熱」,「鬧熱」即是「熱鬧」,可指慶典、祭典、盛會等活動,而「鬥鬧熱」據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指為「共襄盛舉、參加熱鬧的事情」,人們懷抱著歡欣鼓舞、熱鬧興奮的心情去參與民俗活動、廟會活動。臺灣日治時期重要作家賴和的作品中,亦有以「鬥鬧熱」為名的小說,描述日治時期民間迎媽祖的盛事。

洪教授先就何謂「民俗」進行解釋。民俗可包含五大面向:其一為信仰活動,如臺灣人所熟知農曆三月的「迎媽祖」;其二為年節活動,包含新年習俗與年節食物等;其三為儀式,如訂婚時由新嫁娘向夫家長輩奉茶等禮儀;其四為民間文學、民間傳說與歌謠等,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其五為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曲藝),如臺灣民間歌謠「唸歌」,是由一人或多人唸唱傳統故事、民間傳說或勸世向善,可配合月琴、笛、鑼鼓乃至電吉他等樂器演出,顯示民間表演藝術的活潑性。針對「民俗學」的簡要定義,洪教授引教育部國語辭典為例說明,其指「對民間社會的故事傳說、神話、祭典、宗教儀式、歌謠、民居、日用器物、口語文學等加以蒐集、分類、整理並研究的專業」,可見民俗學的研究範圍廣闊,既可宏觀地關照民眾的生活圖像,也可針對某一事物或現象,深入研究其中的文化意涵。關於民俗學的概論書籍,如林惠祥《民俗學》、吳瀛濤《台灣民俗》、王娟《民俗學概論》等都是適宜的入門書。其中洪教授尤為推崇《台灣民俗》一書,其作者吳氏費時多年蒐集臺灣民俗文化典故或事項,內容含括歲時節日習俗、生命禮俗、日常生活習俗、民間工藝、戲劇、音樂、遊戲、地方傳說、民間故事、民間笑話等,對於瞭解臺灣民俗頗有助益。

洪教授將臺灣民俗學的發展概分為三個時期,首先為「清代至日治時期」(1681-1945),內容主要為清代官方編修的《台灣府志》與文人筆記詩文,側寫了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是相當珍貴的文獻資料。日治時期則推行了民俗刊物或雜誌,記錄了不少傳說故事或歌謠,如《南音》、《第一線》、《民俗台灣》等。《南音》創刊於1930年代初期,亦是歌仔戲、臺語流行歌等臺灣文化盛行的年代,該雜誌因此收集了臺語俚語、童謠及歌詞,並推行臺灣人母語文字化,成為臺灣人的文學園地。《第一線》雖僅出刊一冊,但本冊為「台灣民間故事特輯」,刊載了十五篇由廖毓文、李獻璋、陳錦榮、蔡德音等人蒐集自臺灣各地(艋舺、鶯歌、臺南等)的民間故事與傳說,題材包含各地的地方傳說與歷史、傳說性人物、過年習俗等。《民俗台灣》則是探討臺灣民俗學的專門刊物,主要內容包括神明祭儀、年節歲時、占卜咒術、民間禁忌與生活信俗、生命禮俗、社會慣習、臺語俚諺、遊戲競技、民藝戲曲、民俗醫療、民俗文化與民俗學討論等,可謂多元。其次為「戰後初期到中期」(1945-1970年代),主要人物如林衡道、陳奇祿、劉枝萬、施翠峰等臺籍學人,亦有如婁子匡、朱介凡、郭立誠等戰後遷臺的外省學者,此一時期受日治末期《民俗台灣》的影響,推行了刊物《臺灣風物》,此刊物由楊雲萍命名,亦頗重視民俗習慣的採集、調查與紀錄。又如《公論報》中亦設有副刊「臺灣風土」專欄,由陳奇祿擔任主編,刊載了百餘位臺日專家學者撰寫臺灣歷史地理、風俗文物、掌故軼事、宗教信仰等方面之專文。婁子匡則在臺創設東方文化書局,複印了各類民俗叢書,為數達千種以上,為臺灣民俗學研究建立了厚實的基礎。最後是1980年代至今的「在地化與多元開放時期」,除傳統中文系學者外,人類學者、戲曲研究學者及民間學人也加入研究行列,在地方政府與學者的推動下,進行了各縣市民間文學集的收集與整理、各地之媽祖信仰與歌仔戲調查等等研究,主要刊物有《民俗曲藝》等。

洪教授接下來談到臺灣民俗的研究。她認為民俗的研究需從瞭解民俗來源、流傳、演變等基本認知起始,再從學人論著、文獻資料與當代民俗現象作為進路,一者探討民俗學者的貢獻,並瞭解時代與民俗的變遷及發展,其次則是從文獻資料書裡民俗的內容與議題,再觀察當代民俗現象,尋繹民俗傳統的變遷與創新。

洪教授以實例說明此三種研究進路,首先是學人論著。她舉早期臺灣文學運動與民俗學之重要人物楊雲萍先生為例,楊氏生平跨越日治至解嚴後,可說是臺灣民俗學發展的見證者,曾參與日治時《民俗台灣》刊物及創辦《臺灣風物》雜誌。昭和16年(西元1941年)5月《民俗台灣》創刊之際,楊氏即曾對於日籍學者金關丈夫等人提出質疑,當時正處於「皇民化運動」熱潮中,對於臺灣民間原有的祭祀舊俗被勸導、約制,故其於同年615日《台灣日日新報》第三版中投書主張:「『民俗』與『舊慣』是具有歷史的傳統,不應草率地一掃而罷,對於那些微不足道且即將湮滅的『風俗舊慣』,應該抱著憐惜與愛惜之心。」楊氏於〈研究與愛〉一文中,更明確認為研究事物時,理應冷靜地、客觀地、科學地追求真理,並期望研究者或學者都應秉持善意的理解、愛及謙遜,可知其研究態度及注重臺灣文化的主體性。1952822日,政府在報刊發布「取締迎神賽會注意事項」十要點,楊雲萍即於《臺灣風物》二卷六期推出「民俗改善問題特輯」,自撰<藍鹿洲的臺灣民俗改善論>一文表達意見,表面看似藉由清代藍鹿洲(鼎元)對臺灣民風的批評與改善建議來附和政府「改善民俗」的政令,實則認為當局者根本不了解臺灣民俗,以為只要以強硬手段取締,就可以達到「改善民俗」的目的。此外,楊氏以筆名「黃威」撰文自問自答,建議當局思考風俗習慣的內容、動機,以及其中蘊含的含義與功用,不要動輒禁止、取締;取締固有陋習後,可舉辦體育競賽以取代;另呼籲學術界加強對民俗之采訪、紀錄與研究。

楊氏在採錄民俗的同時,往往加以詮釋或藉以批評社會風氣,如民間流傳把曬好的衣服拿下來,如果沒有先摺疊就穿上的話,會帶來不祥之事,推究其因,這可能是因為想要藉由摺疊衣物,發現並驅走附著的小蟲,只是民眾不知所以然,故由禁忌的角度解說。因此楊氏在判定、論斷之前,會先設身處地思考其緣由,以「效用」的觀點來探究臺灣風俗中的某些例子,並從中找出它的美、它的悲憫或者是它的悲淒。楊雲萍也搜集並研究古錢幣、古文書、古印與臺灣歌仔冊,其於民俗文化研究成果與貢獻,可見於許雪姬等人編輯之《楊雲萍全集》,臺灣大學亦將其所藏手稿、圖書、期刊等資料數位化,成立「楊雲萍文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則於「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中,將楊教授生前所收藏之與公家單位、民間團體及個人間往來之各種形式文書、書信、手稿及照片等數位化,這些文物跨越日治時期中葉至戰後,是瞭解楊氏成長、經歷的重要資料。

民俗的第二種研究進路為文獻資料,洪教授舉民俗刊物為例。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外省人遷移來臺,身居異鄉的他們藉由組織同鄉會或共同發行刊物來抒發思鄉情緒與聯絡感情,如四川省同鄉會即於1962年發行臺灣第一份同鄉會刊物《四川文獻》。而遷臺族群120多萬人中,山東籍多達50多萬人,其中不乏社會賢達,如孔子後人孔德成,或如屈萬里、朱炎、王曾才、王德毅、張玉法等知名學者,這些人士於1975年創設《山東文獻》季刊,發行長達28年,總計112期。屈萬里教授在《山東文獻》創刊號的〈發起山東文獻啟事〉一文中,認為該季刊具有加強同鄉情感,落實鄉土教育,高舉「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用以對抗當時的「文化大革命」。該刊固然由社會名望發起,但仍開放一般民眾投稿撰寫關於家鄉的回憶或故事,舉凡食、衣、住、行等生活上的回憶、各種節慶、民俗等,對於建構庶民文化與集體記憶頗具意義。洪教授以《山東文獻》中的飲食習俗記載為例,說明這些有關「家鄉味」的記憶與書寫,不但引起懷鄉的惆悵,也藉由「紙上談吃」,慰藉思鄉的腸胃。這些文章涉及的層面極廣,有家鄉飲食、禮俗和年節習俗,得到的回應也很迅速。而再者,採取文字敘寫的形式,遠較「口耳相傳」來得影響深遠,藉由文字,更鞏固了這些回憶中的民俗文化,透過閱讀,無疑也認識、接受了這些民俗文化。洪教授更以納迪克•安德森提出「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論述這些印刷物是建構認同想像的載體,亦如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所指,《山東文獻》在同是山東人的情感基礎上,藉由書寫來維持其共同記憶的獨特性與延續性。這些文章提供同輩人咀嚼回憶,塑造記憶,也顯示出家鄉文化的獨特性,對下一代年輕人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促使他們記得自己的家鄉面貌與父祖輩的事。這些刊物除了建構集體記憶,加強文化認同感,也為我們提供戰後在臺灣的外省人的生活圖像,為一段特定時空留下見證。

民俗的第三種研究途徑為觀察當代民俗現象,洪教授舉月老信仰與現代社會的互動為例,說明月老宮廟的現代化、文創化、企業化與觀光化的傾向。民間信仰中,月下老人主掌姻緣,因而受到庶民百姓的崇信。月老的神位常設置於大廟的後殿,少有獨立或醒目的位置,然隨著近年來月老信仰愈加興盛,臺灣也開始出現以月老信仰或是祈求姻緣為主的宮廟,如新北市某處新設之月老廟,即結合宗教、時尚與文創的元素,創造此廟特有的祭儀,以及周邊之結緣品或文創品,如心型杯筊、七彩姻緣線、愛情限時批、月老吊飾、幸福御守等,該廟之大殿、庭園造景亦以愛情、心心相印為象徵。洪教授認為,這是以各種象徵符號來加強愛情的意象,同時該廟對於網路、數位文化的經營與管理,使其成為新式月老廟的一大強項。洪教授指出,新型態的月老廟反應了求姻緣的儀式已從傳統月下焚香祝禱的私密性轉變為公開化,同時透過科技與行銷觀念,傳統的供品、祭物已轉型為文創商品,富有視覺性、商業化的色彩,在當前E化便捷的時代,宮廟也借重現代科技的力量,透過網站、臉書、影片等拉近與信眾的距離。這些轉變是因應現代人情感的複雜多變,祈祝心願、相關儀式也隨之多元,而新式的月老廟興建,代表月老信仰再度興盛。「姻緣」在供與需之間,始終有人尋尋覓覓,因而需要月老加持,並隨著時代變化以新型態反應人們的心靈需求。

在講座最後,洪教授鼓勵大家一起關心民俗,她主張民俗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與記憶的傳承,同時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的創造,一種感受生活的方式,過去透過書寫記錄保存民俗事項,在現代則可透過多媒體如手機、相機錄影拍照等形式,記錄的模式愈加多元,但根本仍在於應當熟悉文獻與相關研究成果,進而紀錄當代民俗活動與變化,同時也希冀這些民俗事項能永續發展、長遠流傳。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12期,頁100-105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