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日期:2018-05-28

講者姓名:陳益源

單位職稱: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主持人 | 王明輝(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人文管理學院院長)

與談人高啟進(地方文史研究者) 

地點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實驗大樓演講廳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澎湖學永恆的亮點: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

 

   

 

 

          106 8月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國文考科作文題目之引文寫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人們增長知識、拓展見聞的最佳方式。『開澎進士』蔡廷蘭於清道光十五年 1835 被颱風連人帶船吹到越南中南部的廣義省,堅持由陸返閩,走路回家,並且將沿途所見所聞結合所閱覽的歷史文獻撰成《海南雜著》一書,因而名流青史,便是一例」。同年中華日報社論針對普通高中國文科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爭議,認為應當重新理解文言文、重新挖掘臺灣文學經典,並發揚其現代價值,文中亦以蔡廷蘭的漂流經歷與其《海南雜著》作為代表。然而蔡廷蘭其人其事,於臺灣卻鮮少人知,故本次人文沙龍由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陳益源教授,就「澎湖學永恆的亮點: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為題進行演講,並邀請於蔡廷蘭研究著力頗深之文史工作者高啟進先生擔任與談人,帶領聽眾重新認識蔡廷蘭這位傳奇人士。

 

蔡廷蘭 1801-1859),字香祖,號郁園,生於澎湖廳林投澳雙頭跨社 (即今馬公市興仁里一帶),其先祖是由金門瓊林遷居澎湖的移民。自幼聰穎能文,有神童美稱,嘉慶廿一年 1816)首次赴省城福州參與舉人資格的鄉試,卻不幸落榜,道光五年(1825)再赴鄉試亦再次失利,同年首次回到金門祖居謁祖。道光十一年(1831)澎湖大旱,時任興泉永道(清代行政建置,官署位於廈門)首長的周凱(1779-1837)於隔年前往澎湖賑災,蔡廷蘭撰詩〈請急賑歌〉,陳述災民困苦窮頓的情境,為民請命,獲得周凱讚許賞識,因而締結師生情誼。道光十四年 1834),蔡廷蘭受聘於臺灣府城引心書院(約位於臺南孔廟附近)任教,隔年第三度前往福州考舉人,仍舊落榜,於是前往廈門參加周凱的生日宴會,後與其弟蔡廷揚回到金門祭祖,由料羅灣出發,打算在回到引心書院前,先回澎湖探望母親,卻遭遇颱風,隨船漂流到越南。

 

   道光十六年(1836),蔡廷蘭歷經三個多月的路程,於五月回到澎湖,並將這段經歷寫成《海南雜著》。全書分為三部分,其一「滄溟紀險」,描寫遭遇颱風及海上漂流的經歷,陳教授認為此部分可說是臺灣文學史上少見災難文學佳作;其二「炎荒紀程」,則詳述如何由越南水陸兼程回到澎湖的過程,除記錄沿途與他詩文酬唱的越南官員,也細膩描寫了越南的地景風貌,可說是文學價值頗高的旅遊文學;第三部分「越南紀略」,則是蔡廷蘭歷險歸來後,參考、整理文 獻,簡述越南歷史,概述當今「阮朝」的建國故實(越南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及當前明命王朝 (即阮朝第二任皇帝阮福晈,於1820-1841年在位,年號明命)的典章制度,並綜述其所見聞之越南風俗,內容包含地理、農耕、物產、飲食、衣飾、祭祀、禮俗、鄉約、訴訟、娛樂等層面,豐富多元,可說是越南阮朝前期風情的真實紀錄,也是後人考察越南民俗發展的珍貴資料,可見 《海南雜著》一書的價值與意義。

 

《海南雜著》自道光十七年(1837)刊行後,於三個月內旋即有初刻一、二刷,以及二刻一、二刷等四種版本,且於同治、光緒間譯為俄文,光緒四年(1878)又譯為法文,堪稱清代臺灣人著作外譯的首例,也是清代臺灣人著作譯為多國語文的特例。陳教授提及,《海南雜著》 在近代另有他國譯文,如日本立教大學東洋史課程曾以 《海南雜著》 為教材,組織讀書會,以兩年的時間研讀、翻譯該書,其成果刊載於該校史學會主編之《史苑》雜誌第54卷第1號「東洋史特集號」中;此外,越南漢喃研究院藏有一部《海南雜著》手抄本,但知者甚稀,且限於語文隔閡,致使這部抄本長年為越南研究者忽略。陳教授為此推動一項國科會專題計畫,並得到兩位越南史地專家、漢喃研究院研究員吳德壽、黃文樓先生的配合協力,於2004年完成漢越雙語譯注版本,在越南當地造成廣泛報導與討論。另外,韓國光州大學預計在2018年出版《海南雜著》韓文譯本,成為韓國研究東亞漂流紀錄的重要文本。陳教授指出,海上漂流事件的經歷者,絕大多數皆歿汪洋之下,即便倖存獲救者也未必具有書寫能力,詳實的記錄尤為難得,可見《海南雜著》於世界各國研究相關議題的重要性及獨特性。

 

    事實上,蔡廷蘭並非因船難漂流到越南的首例,據《海南雜著》之「炎荒紀程」記載,蔡廷蘭上書當地官員,請求官員代為上疏朝廷借款資助旅費,讓他可以藉由陸路返回故鄉,官員卻以 「凡中國船收風抵境,如文武官屬及紳衿,俱配官船護送回中國」的往例拒絕,後官員因蔡廷蘭的執意堅持,仍為他上疏,但朝廷派來使者回應,猶然規勸他等到明年春季颳南風時乘船返回,最終蔡廷蘭以「急歸奉母」為由打動明命帝,如願由朝廷給予資金並准許其由陸路返回。陳教授進一步指出,蔡廷蘭這趟返家路程共走了三個多月,路途艱辛自然不在話下,且他於該年歲末時上疏朝廷,距離明年春季並不需要等待太久,而且乘船應較徒步行走來得輕鬆許多,但為何蔡廷蘭這麼堅持走陸路呢?

 

    原來在道光十年(1830)時,監生(公家選拔進入國子監就讀的生員)陳棨、故彰化知縣李振青眷屬四十餘人等乘坐商船,也遭遇颱風漂流至越南,又遭當地居民掠劫米糧並放火燒船,朝廷亦依例給予錢糧撫卹;隔年道光十一年(1831)時,則由明命帝派遣工部郎中陳文忠、禮部員外郎高有翼、行人陳文恂三名大官,率領百餘名士兵,乘坐「瑞龍大船」浩浩蕩蕩護送陳棨等人返國,如此大陣仗顯得不合常理。當時清廷僅開放越南由陸路入貢(也往往是兩國貿易的機會),此外嚴禁兩國從事海路貿易,故越南朝廷屢次藉由護送難民的機會,於船中備載貨物,以自籌返程旅資為由,與當地進行貿易,另購買中國貨物運送回國或轉銷南洋諸國。此次陳棨事件中,接待三名越南使臣者,正是蔡廷蘭的恩師周凱,「瑞龍大船」共計在福建停留半年之久,可見從事貿易活動的時日頗長,或許曾為周凱造成困擾,因此蔡廷蘭堅持不依循由海路返國的舉動,可能是過去曾聽聞周凱述及往事,遂有意避免越南朝廷藉機進行私下貿易。有趣的是,「炎荒紀程」記有蔡廷蘭與當地官員詩文唱和,其中亦可見陳文忠、高有翼、陳文恂等三人,其得以在海外替老師探望故舊,可謂運命之巧合。

 

蔡廷蘭回國後聲名大噪,並於道光十七年(1837)第四度參與鄉試,此次成功中舉,時已三十七歲。在此期間,其亦於臺南府城引心、崇文及澎湖文石等三處書院任教。道光廿四年 1844),四十四歲的蔡廷蘭進京參與會試,名列第兩百零九名,但不知為何該年未參加殿試,直至隔年開恩科參與殿試,正式名列二甲六十一名,賜進士出身,分發至江西省任官,故蔡廷蘭有 「開澎進士」 之稱。其赴任前曾回金門祭祖,及於澎湖舊宅旁建「進士第」,於當地留下不少文物。其後皆於江西任官,頗有政聲,後於咸豐九年(1859)以五十九歲之齡,卒於江西省豐城縣知縣任內。綜觀蔡廷蘭一生,足跡橫跨臺灣、澎湖、金門、 廈門與越南等地,於各地留下的文物與傳說亦不少。陳教授曾分別於19982000 年與學生前往澎湖當地,採錄不少澎湖褒歌及蔡進士傳說等民間口傳資 料;2001年由四位澎湖籍的老師組合考察團,前往江西探訪,本次人文沙龍與談人高啟進先生即是成員之一;隔年陳教授亦因國科會補助計畫前往江西調查;2004 年陳教授則與澎湖鄉親蔡丁進、高啟進、陳英俊等人前往越南,依循《海南雜著》文中所載地點實地考察,遙想蔡廷蘭當年行跡遍及越南十餘省之神采。

 

陳教授認為,蔡廷蘭以一個身處異域的外國難民,竟然能在語言隔閡的情形下,精準的觀察、掌握並記錄越南風土民情,確有其過人之處。且《海南雜著》幾次再版,蔡廷蘭皆有修改文字以求平等、客觀記錄越南所見事物,這種認真看待其他文化的胸襟與態度,實屬難得,可說蔡廷蘭為臺灣塑造了一部經典,也為臺灣文學研究樹立了兼具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典範文獻。陳教授也強調,經典人物與經典作品需要不斷被喚起,才能不斷被大家記憶、研究,讓經典不至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蔡廷蘭研究尚有許多待補足之處,例如於越南史籍、著作中鉤沈出有關蔡廷蘭的紀錄或詩作等,可補漢籍紀錄之缺。

 

此次講座陳教授旁徵博引,除文獻、文物外,又輔以豐富的田調照片與趣味問答,過程妙語如珠,現場氣氛熱絡,讓眾人再次認識這位澎湖學永恆的亮點蔡廷蘭。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4期,頁100-106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