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場 |
||
日期:2018-05-11 講者姓名:蔡宗德 單位職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 陳希茹(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地點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藝術學院演奏廳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一場跨文化的音樂新接觸:印尼中爪哇宮廷音樂、舞蹈與戲劇文化 印尼是個具有豐富、多元文化的國家,該國之皮影戲、竹簡琴、短劍、蠟染、舞蹈及甘美朗音樂等藝術文化,已廣受世界矚目,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對象。印尼國內則以政府政策、學校教育及宮廷保存,作為傳承與維護傳統文化的主要管道,其中宮廷更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印尼的宮廷與宗教音樂裡,甘美朗可為代表,「甘美」(gamels) 意指敲擊或槌子,尾音 「朗」 (-an) 於文法上表示名詞,故甘美朗即敲擊樂之意,為印尼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音樂,流傳至少已有千年之久。相較於西洋古典音樂,臺灣民眾對於印尼甘美朗音樂是頗為陌生的,國內雖偶有相關演奏會,但其音階律制與國人熟悉的十二平均律迥異,乃至於產生音不準的 「錯覺」,可證臺灣音樂教育的多元性有所不足。此次講座邀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蔡宗德教授,以 「一場跨文化的音樂新接觸:印尼中爪哇宮廷音樂、舞蹈與戲劇文化」 為題,介紹該國宮廷歷史發展、藝術型態及文化傳承等議題,並由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師生擔綱演奏甘美朗、搖竹傳統樂曲,並展示傳統精緻戲偶,以引領觀眾領略印尼傳統藝術與音樂之美。 蔡教授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其特色跟重要性,但往往因為人們的識見所囿而不能窺其堂奧。就印尼而言,蔡教授戲稱其為 「最遙遠的鄰居」,意指印尼地理位置雖不甚遙遠,也有大量印尼移工在臺灣生活,但臺灣民眾對其卻是相當陌生,可見臺灣雖有多元的社會,但卻缺乏多元的思維,這是我們理當去思考的問題。 為此,蔡教授簡單說明,印尼為印度尼西亞的簡稱,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為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西北方,全國約半數人口亦居住於此島上,除首都特區外,印尼行政區劃分為東、中、西爪哇、萬丹及日惹特區,人口數為全球第四大,計有三百多個民族與七百多種語言,組成極其複雜多元。以蔡教授較為熟悉的音樂領域而言,印尼在音樂型態方面亦頗為多元,如爪哇民俗音樂、爪哇街頭音樂、伊斯蘭宗教音樂、峇里島具觀光特性的音樂或其他區域性音樂;此外印尼的流行音樂、印尼華人音樂亦頗受關注。 1945
年印尼政府宣布獨立後,中爪哇地區原有之蘇丹王的地位仍十分崇高,且於獨立戰爭中著力亦深,故原有宮廷雖喪失了原有的外交與軍事權力,但仍保有宮廷體制與大量的土地所有權,其中以梭羅及日惹宮廷至今仍屬穩健,究其部分原因,可能與印尼總統多出身梭羅及日惹宮廷有關,故使此兩宮廷對印尼政治、文化發展影響仍頗為深遠。在文化發展上,梭羅宮廷除特殊儀式與大型皇室聚會對外開放外,平日則傾向保守,強力維護傳統的藝術文化,成為爪哇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其相較,日惹宮廷則採對外開放的態度,其宮廷亦開放為觀光據點,此外日惹地區長久是文化、觀光、宗教及教育中心,因此日惹宮廷頗受人們注目。整體而言,中爪哇宮廷一直是維護各種傳統無形文化資產的主要機構,對於傳統音樂、舞蹈、戲劇的傳承、教學、演出、推廣不遺餘力。
除甘美朗音樂外,中爪哇宮廷中有一種名為貝多優 (tari bedhaya) 的傳統舞蹈,是由女性舞者演出、且最具有宗教神聖性質的宮廷舞蹈。貝多優舞蹈傳說由南海女神拉都琪都親自編舞,對中爪哇宮廷而言,其具有強大的神祕力量,足以保護宮廷內長治久安,因此每年在女神拉都琪都生日前一週,宮廷內便於高階官員的女兒中,挑選九名未婚、年輕貌美、動作優雅且熟悉甘美朗節奏的女性培訓,並於女神生日當天演出,以保持其聖性。貝多優舞蹈除於女神生日演出外,現今於蘇丹王登基、生日、宮廷婚禮、外國總統或大使蒞臨及傳統宮廷宗教儀式等場合也會演出。演出時舞者面對蘇丹王,並以數種不同的演出隊形變化呈現象徵意義,其中最典型的隊形即為開場隊形,九名舞者分別代表著左手、右手、頭部、頸部、胸部、生殖器、左腳、右腳等人體部位與內心慾望。蔡教授指出,貝多優舞蹈不僅反應其宗教意涵,亦兼具現實的政治作用,每一次貝多優舞蹈的演出,都代表著蘇丹王與臣子們對於國家的投入,可說聯繫了宮廷與高階官員的關係。 宮廷中亦保有傳統戲劇,最為知名者當屬偶戲,一般可分為皮製平面雕刻的皮影戲、立體木雕的葛雷克木偶戲及捲軸式圖畫的偶戲,其中尤以皮影戲最受重視,甚至與甘美朗同列為印尼國寶,許多皮影戲偶並被宮廷視同具有神聖力量、可保衛宮廷的聖物。印尼戲劇演出內容大多來自印度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以及印尼當地的史詩故事或爪哇歷史故事,而這些戲劇中的英雄人物或偉大女性的名字,也往往被引用作為宮廷皇室子女的名字。中爪哇宮廷也有以真人演出的戲劇,但以舞蹈為主,演員並不演唱歌詞,而由專門的樂團負責,演員在動作上刻意模仿皮影戲,故事取材亦來自印度史詩。 蔡教授認為,中爪哇宮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得爪哇傳統文化得以活生生地存在於宮廷與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與博物館中所陳列但卻已逝去的 「文物」 不同。以梭羅宮廷為例,其雖較為保守,但也使得許多傳統藝術文化得以保存。而日惹宮廷開放遊客參觀宮廷,使其認識爪哇傳統音樂、舞蹈、戲劇表演,促成當地藝術家與國外藝術家接觸,激發出更為多元的藝術文化體系。 傳統藝術可說是國家或民族建立認同的重要媒介,中爪哇宮廷身為重要的文化藝術整合單位,除了傳承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也與印尼政府文化部門及中爪哇兩所藝術大學建立密切關係,整合了政府、教育單位與藝術家的資源,使得爪哇傳統文化得以獲得良好發展。蔡教授指出,印尼將藝術文化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被高舉並需要格外保護的對象,因此印尼雖具有最多元的藝術文化,卻多不見登載國際無形文化資產。但就學術研究方面,印尼早已為世界文化藝術學者共同注目,臺灣卻甚少留意,是較為可惜之處。 蔡教授以印尼中爪哇宮廷作為研究對象,同時也思考著如何去建構一個屬於臺灣的多元文化體系。現正值我國政府強調「新南向政策」,如何借鏡中爪哇宮廷的經驗、結合臺灣各國移工與新住民的資源、體現臺灣不同世代的文化積累,實為我國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政府相關部門及民眾理當思考的問題。同時,印尼人以傳統文化為榮,進而發展出文化外交,對比於臺灣現今的外交處境,或許文化外交也可以提供一種思考面向。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卷4期,頁93-99。 |
||
|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地 址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