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日期:2018-04-28

【日本能劇愛情】

講者姓名:朱秋而

單位職稱: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與青年學子座談人文與社會科學現況】

座談人朱秋而(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

    鄭津津(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教授)

            陳敏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地點 | 雲林正心高級中學聖心樓地下會議室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日本能劇中的愛情暨與青年學子座談人文與社會科學現況

 

   

 

 

          能劇又稱「能樂」,亦簡稱「能」,即藝能的意思,演員多戴上稱為「能面」的面具表演歌舞,並由大鼓、小鼓、太鼓及笛子等四項樂器組成樂師團,另有稱為「地謠」的合唱隊,乃是集合舞蹈、唱唸、樂曲所構成的複合式歌舞戲劇,為日本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與日本動漫文化的廣泛流行相比,台灣民眾對於能劇的接觸較少,較為陌生,除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外,能劇的演出需要大批工作人員及架設特殊舞台,故鮮少於臺灣實際演出,因此多數民眾只曉其名,而未能知其堂奧。故本次人文沙龍邀請台大日文系朱秋而教授,透過解說與分析能劇的愛情表現,帶領大家探究人物心理變化與曲折,領略日本文化如何形塑與描繪愛情,以及討論其中獨特的趣味與文化意涵。

 

  朱教授指出,能劇的起源多元,有來自中國的「散樂」,屬雜耍、歌舞等綜合性的表演;有來自農村的「田樂」,為田間農事祭典演變而來;有來自「猿樂」,是一種吸收「散樂」並融合本地特色的演出技藝。在語源上,「猿樂」也源自「散樂」(兩者讀音皆為さるがく(Sarugaku),因前者時常以猴子表演雜耍,或以小童扮演猴子,故索性稱作「猿樂」),其性質近於滑稽歌舞劇,多於酬神賽會時演出。

 

  能劇在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初期,即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最為鼎盛,在當時有許多家族劇團並形成演出流派,諸如觀世流(結崎座)、寶生流(外山座)、金春流(圓滿井座)、金剛流(坂戶座)等,後江戶時代(1603-1867)喜多流由金剛流中分支獨立,通稱為能劇五大流派。其中,對能劇的藝術化最為關鍵者,即創立結崎座的觀阿彌(1333-1384)及其子世阿彌(1363-1443)。1372年,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至京都醍醐寺演出,一時聲名大噪。三年後,至京都今熊野神社演出,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満(1358-1408)甚至親臨觀賞,自此世阿彌受到足利義滿的支持與喜愛,故在能劇表演、劇本、藝術批評等面向多有創發,其後雖受政治鬥爭餘波所及而流放佐渡島,但亦筆耕不輟,留下許多重要成果,後人於1909年編成「世阿彌十六部集」,對於日本傳統戲劇與文學影響深遠。

 

  朱教授說明,能劇的表演特色諸如演員的移動步伐、面具的使用及演技的展現,或其演出所呈現的充實與安定感,或於樂音節奏結構、舞台場景營造等,無不顯示日本人的藝術美學。能劇約可分為五類,即演出神明故事的「神」類、演出武士故事的「男」類、萬物有靈信仰下的「女或草木精靈」類、描述心理狀態的「狂或藝」,以及因為憤恨、嫉妒由人化身為鬼怪幽靈的「鬼」類,可謂包羅萬象,現今時常演出的劇本曲目大約有250種左右。

 

  朱教授提及在日本文學中,戀愛一直是極為重要的母題,如和歌選集《萬葉集》中描述男女不得見的相問歌,或《古今和歌集》中除以四季分卷外,戀愛主題亦佔有一卷,可見其份量。此外,《伊勢物語》、《源氏物語》、《蜻蛉日記》、《和泉式部日記》等知名作品,對於男女戀愛互動的描述、心理轉折變化的書寫,可見日本文學對於人的感情之複雜、多樣的關注。在這樣的傳統之下,能劇對於戀愛描述亦頗為深刻,如世阿彌之姪觀世小次郎(亦稱觀世信光,14351450-1516)作有〈道成寺〉,取材自僧人安珍與清姬的民間傳說,故事原為描寫一位情竇初開的女子清姬,在戀情落空後強烈的怨恨,及死後化作怨靈執迷不悟的恐怖,最終導致僧人安珍死於非命。觀世小次郎的改寫,則將表演的重點由女子怨念的呈現,轉而側重怨靈化身白拍子(遊女)肢體舞蹈的展現,以及僧人祝禱時,怨靈不肯屈服時的動作,經歷鬥法後,最終仍由道成寺僧人的祝禱勝利。

 

  朱教授所舉另一描繪戀愛的能劇則是世阿彌所作之〈戀重荷〉,即愛情的重擔之意,故事描述一位專職培植菊花、地位低下的園丁老人,某日因瞥見身份高貴、容貌美麗的女御(退位天皇白河院的妃嬪),從此愛慕難捨,女御聽聞後,指著庭院中的大石言道,若用綾羅錦緞將其包裹,就如同外表華美、實則沈重的戀愛,老人如果可以搬著它走上千百回,就能讓他再見到一眼。老人懷著期待與不安,最終挑戰重擔失敗,因失望而投水自盡,化為亡靈,訴說怨念及對女御的責難,其後老人因女御的憑弔,盡釋前嫌,成為女御的守護神。朱教授指出,日本深受佛教文化影響,故於能劇中展現出生死、因果、救贖等觀念,能劇作為表演藝術,對於視覺美感的追求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這兩齣能劇,可發現其中男女複雜的心境與變化,以及日本文學對於人心情動的關照,及在戀愛表現上的深刻描繪與挖掘。

 

註:此次講座觀賞之能劇影片為:観世喜正、野村萬斎(主演)(2008)。~能と花の二夜~能『道成寺』【DVD影片】。日本:日本伝統文化振興財団。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3期。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