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場 |
||
日期:2018-03-21 講者姓名:馮品佳 單位職稱: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講座教授 主持人 | 張淑麗(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與談人 | 張淑卿(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林耕漢(國立中正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地點 |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淺談醫療人文:從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觀點來看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講座107年度首場活動,於107年3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點至12時假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舉行,本次邀請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馮品佳講座教授以「淺談醫療人文:從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觀點來看」為題,簡介醫療人文研究與相關文學、圖像、影視創作的現況。另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張淑麗教授擔任主持人,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張淑卿副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林耕漢博士後研究員擔任與談人,期能進一步由不同角度討論、分享醫療人文研究之諸多面向,裨益大眾瞭解相關議題與內涵。 醫療人文的發展,自上個世紀末以來日益鼎盛,其定義與指涉範圍已由medical humanities進入到更深更廣的health humanities。馮教授指出,近年來國內醫療人文之發展與研究,除於醫學教育中納入各種人文領域課程外,亦出現跨領域跨系所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專業訓練。此外,醫護從業及人文領域人士更試圖攜手,以各種形式再現及探索醫療實務,如圖像醫療(graphic medicine)或相關圖文、影視創作;研究學者也從各自專業領域介入,諸如老年、身障及各種疾病之文學與影像再現研究,顯示各領域人士對於醫療的關注。馮教授主要由個人研究經驗開始涉入此一領域,其關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裔群眾的離散經驗,而透過醫師作家文本的研究,從文學的角度接觸到醫療人文的疾病敘事(illness narrative),乃是透過小說瞭解疾病、地理環境與人類命運的途徑。 馮教授言及台灣的醫療敘事深受日本影響,主要以戲劇及動漫為接觸管道,而最具影響力者,即名漫畫家手塚治虫先生,他同時也是一位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醫師,其與醫療有關之知名作品包括怪醫黑傑克(日語:ブラック・ジャック,英語:Black Jack)、桐人傳奇(日語:きりひと讃歌,英語:Ode to
Kirihito)等。馮教授接著舉例臺灣本土的醫療圖文創作,諸如描述急診室情境與工作內容的「急診鋼鐵人Dr. 魏的進擊」(三采,2014)、「急診室SOP」(晨星,2015),或描述醫師培訓實習歷程的「醫生哪有這麼萌」(遠流,2015)、「Dr. 小百合,今天也要堅強啊!」(PCuSER電腦人文化,2015)、「不好意思,我們擋路了」(群星文化,2015)等,抑或描繪護理師工作甘苦的「小護師艾利的醫院生存筆記」(三采,2016)、「住院有時,出院有時」(青森文化,2016)、「護理師啟萌計畫」(大笑文化,2017)等等,此外臉書上也不乏相似主題的創作。 大眾文化對於疾病的想像與再現常透過影視作品呈現,可說是大眾熟悉的主題,如好萊塢電影描述自閉症的「雨人」(Rain Man)、敘述早衰症的「家有傑克」(Jack)等;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與「變身情人」陳述精神疾病患者,「記憶」則是描述早發失憶症,「我親愛的朋友們」則讓我們在影視媒體中看見韓國社會的高齡化現象,以及面對疾病問題中的親子關係。這些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引發視聽者共鳴,正是由於其所反映的疾病與醫療,可說是許多人生命中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疾病是如此深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人際互動。主持人張淑麗教授在回應時指出,馮教授興趣多元,其關注的面向與角度也有所不同,從文學、影視乃至圖文創作著手,都可以成為切入的管道,在現今跨媒體整合的情境上,文字、圖像、影音的結合給予人們不同的理解方式,也提供了新詮釋的可能性,研究者也隨之跳脫以往著重文字敘述的侷限,可為醫療人文研究開啟新里程碑。 本身於醫療教育體系任教的與談人張淑卿副教授指出,歷史學門的訓練側重醫療史的建構,但對於未來從業醫療的醫學生而言,應先確定核心價值觀,檢視醫學人文教育養成的重要性。現今自然科學已高度發展,但面臨醫病關係、醫療糾紛等與人相關的議題時,則多有侷限,人文領域課程的加入能使醫學生更多元看待問題,並培養創造力,例如史丹佛大學醫療人文的課程設計即含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人類學、文化研究(性別、族群、疾病的文化意象)等跨領域學科。另一與談人林耕漢博士則認為,文學的重要功能,就是透過作家主觀的文字敘述體現出客觀的社會現象,進而促成共鳴及反思,而如何實際解決社會現象所反映的問題,則有待政治的介入,並輔以哲學提供政治的規範基礎,諸如醫病關係是否對等的「權力」問題、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等議題,都屬於政治哲學或政治規範理論的研究範疇,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由文學作為醫療人文的切入點,更能使人親近。 至於文學如何落實於醫療人文的教學,馮教授認為可由親身經驗著手。正如部分醫療敘事是由醫療從業人員經歷衍生而來,反映他們的所見所聞,透過文字或圖像帶領人們進入新的經驗層次,進而有所觸發、共鳴,從新思考醫者與患者的角色與關係。同時,文學或書寫也可成為療癒的手段,將不完美的缺憾與疾病轉為生命的養分。雖然大眾媒體所呈現的「醫者」形象可能流於直觀與簡化,在其「通俗」的框架下,乃是無可避免的濃縮呈現,從文化人的角度談醫療,也必然與醫療人有所差異,但馮教授認為,「通俗」的意義就在於能引發群眾回響,教育者理當善用這些途徑,而從「敘事」的角度來看,文學乃至通俗戲劇的呈現應具有同等的作用與意義,不可因「通俗」而輕忽其價值。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卷3期,頁64-67。 |
||
|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地 址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