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日期:2017-10-18

講者姓名:楊玉君

單位職稱: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主持人 | 余慧君(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 劉亮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地 點 |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B101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民俗版畫中的想像與現實

 

 https://colliber.ccu.edu.tw/salon/admin/image/draw/file_browser/22

   

 

 

          本次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講座於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舉行,邀請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楊玉君教授演講,講題為「民俗版畫中的想像與現實」,主持人是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余慧君助理教授。楊教授近年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合作,針對該館典藏的著名漢學家阿理克(Vasily Mihailovitch Alexeiev, 1881-1951)蒐集之晚清時期民俗版畫進行研究,也促成這批版畫複製品於臺灣各地展覽。本次講座即是楊教授研究民俗版畫的心得分享。

 

一、民俗版畫涵蓋的類別與功能

          首先,關於「民俗版畫」的名稱,楊教授說明,過去學界多使用「年畫」一詞,但其所指涉的範圍較為狹窄,故楊教授改以「民俗版畫」取代。民俗版畫類別大抵可分為:配合時令張貼在家宅之圖文、祭祀時使用的神像及紙馬、兼具日曆及裝飾畫功能者、消遣用的版畫遊戲、以小說或戲曲故事為題材者、具備勸善與詼諧功能者,以及純裝飾之藝品者。其中祭祀與配合時令使用之版畫,目的不外乎求吉與避凶,如以張天師、鍾馗像鎮宅驅邪。而民俗版畫作為民間藝品,除作為純裝飾外,也可兼具實用功能,例如曆畫中註明節氣日期供年中行事參考。至於消遣用的版畫遊戲,如「葫蘆問」圖,是一種擲骰子決定前進步數的桌上遊戲,早年臺灣社會亦頗常見。

 

二、現實與想像交織的民俗版畫

          楊教授又說明,版畫中所呈現的場景,有些屬於寫實的描繪,有些則是純粹的想像,例如在構圖上細膩呈現了一家人在年節團圓的歡愉氣氛:在一桌豐盛的菜餚前吃年夜飯、準備包餃子與蒸饅頭的畫面、籃中堆滿雞鴨鮮魚、一群人群聚小賭等,展示了人口興盛、食物豐足、吉慶和樂的主題。但除了室內人物與陳設的細節外,一角擺著珠光寶氣的聚寶盆、熠熠生輝的金元寶、璀璨奪目的珊瑚樹等,又屬於傳統對於財富母題的想像。因此,如何辨識跟理解版畫的內容與意涵,是版畫研究中極重要的一環。版畫中想像與現實交織而成的構圖,呈現出當時人們對於生活的描述、願望的投射、事物的理解等面向,對於民俗研究頗具意義。

 

三、想像的構圖反應現實生活

          民俗版畫所對應的對象,泰半為識字程度不高的群眾,故在呈現人物時,往往藉由物品的諧音表示身份,例如「和合二聖(仙)」即以手持荷花、寶盒為特徵。「和合二聖」原多用以祈願夫婦和睦,但也衍生出「和氣生財」的概念,亦多出現於求財的版畫中,與錢龍寶馬、摩尼寶珠、金錢樹等吉祥圖案,反應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錢財的願望。楊教授接著展示了數幅灶神像,除常見的灶神、灶神夫人像外,甚至有兩位灶神夫人的版畫。楊教授說明,舊時大戶人家可能不僅有一位夫人,為求平等和睦,於是出現稱為「三頭灶」的灶神像。另有一版畫繪製老鷹壓制男、女狐狸精的畫面,用以剋治第三者,也反應出人們對於婚姻圓滿的期盼,頗富趣味。

 

四、版畫中想像場景的寫實細節

  楊教授展示一幅題字「富貴有餘」的版畫,繪有三名小童,一者手持桂枝,寓意蟾宮折桂,即考取功名之意;一者頭簪象徵富貴的牡丹花,手扶大元寶;一者頭頂寓意多子的梅花(梅樹能老幹發新枝,又可結果纍纍),懷抱大鯉魚(有餘),呈現了人們的多重願望。其中元寶的形狀,楊教授也以考古實物說明版畫所繪頗為寫實:此元寶表面凹凸不平,是因鑄造時含有氣泡,在冷凝過程中逐漸逸出,最終形成坑坑巴巴的孔洞;波紋狀則是因由外層往內逐漸冷卻,遂形成波紋,與我們常在戲劇中所見外表光滑者不同,形狀也有差異。楊教授說,元寶就是純度高、成色佳,反而外型不佳,版畫中的場景雖為虛構想像,但對於元寶一類的財物仍是極為擬真,亦即所求是「真富貴」,而非美化不實的「假富貴」。

 

五、版畫中的人物、動植物與物品

          民俗版畫就人物的取材方面,有源自民間傳說或通俗小說者,如《封神演義》中的武財神趙公明、利市仙官姚少司等,然亦有取材真實歷史人物者,如明代的沈萬三、清代的胡雪巖,皆被視為是活財神,成為版畫中常見的人物主題。史實中的胡雪巖最終破產,潦倒而終,似乎是不完美的主題,但楊教授解釋,民眾並不在乎歷史事實,只要名氣鼎盛,又符合民眾期望的投射,即可滿足人們對於財富的想像。另外,動植物與物品也多圍繞某一主題開展,如芭蕉葉寓意招財之「招」,手持筆與銀錠元寶是取其「必(筆)定(錠)發財」之意,坐騎中的虎、鹿則諧音「福祿」,瓶中插牡丹花寓意「平(瓶)安富貴」等,也有傳說故事中可咬錢幣的三足蟾蜍,或以元寶、錢幣、寶珠為主體構成虛擬的祥獸,在在顯示出人們對於富足生活的期盼與嚮往。

 

六、版畫對於時代風氣的反應

          與談的劉亮廷助理教授問及,為何民俗版畫多流露「嗜錢如命」的民間性呢?楊教授回應,求財確實是民俗版畫中的重要主題,不過祈子的主題亦多,反應對「生產」的重視,而民間對於求財、特別是財神信仰,確實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劉亮廷助理教授又問到,對求財祈子的重視是否與商業社會或農業社會有關呢?楊教授回應,這與商業或農業社會無關,也與城鄉差異無關,而是人們普遍的願望。主持人余慧君助理教授則回應,從歷史脈絡來看,自十五世紀以來,中國社會進入到某種型態的商業社會,對於錢財的渴望理當逐漸外顯與直接。楊教授又補充,版畫中呈現對銀兩追求也確實是明代中葉後以銀作為交易貨幣的時代反應,足證版畫中雖然有許多想像的事物,但也不乏對於現實世界的投射。

 

          本次講座有楊教授豐富的版畫實例解說,另結合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對話,讓與會者不僅從視覺的角度欣賞版畫,亦能從中瞭解社會風氣對民間藝品的影響,以及當中蘊含的民俗意涵。一場演講下來,與會者無不以為獲益良多。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1期,頁61-65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