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日期:2017-10-03

講者姓名:黃一農

單位職稱: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終身榮譽國家講座

 

主持人 | 黃錦珠(國立中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地點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大數據與紅樓夢的對話

 

 https://colliber.ccu.edu.tw/salon/admin/image/draw/file_browser/23

   

 

 

        「人文沙龍計畫」系列此次移師嘉義,邀請教育部終身榮譽國家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黃一農特聘講座教授,以「大數據與紅樓夢的對話」為題,於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進行講座,並由該校中文系黃錦珠教授擔任主持人。演講當天座無虛席,引發熱烈迴響。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洪世章司長以及幾位科技部同仁也特地南下至國立中正大學聆聽。

 

  黃一農院士原為天文學博士,卻於1987年起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迄今,研究領域橫跨明清史、科技史、中西交流史、術數史、軍事史等,其研究歷程的轉變可謂學術界的傳奇人物。2010年則以其所揭櫫之「e考據」投入《紅樓夢》研究,並於2014年出版《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為大數據(Big Data)時代文史研究的代表成果之一。

 

  本次講座即是黃院士運用「e考據」研究紅學的經驗分享。黃院士表示,多數人在閱讀《紅樓夢》時,對於器物、陳設、服飾等細節往往略過,不加細究,但黃院士認為,這些名物也是值得鑽研著墨之處。以書中四十三回為例,賈寶玉原欲購香祭奠其母王夫人之婢女金釧兒,後經僕從小廝茗煙提醒,從隨身荷包中摸出了「兩星沉速」。讀者透過上下文雖可知「沉速」當指香品名,卻無從得知實際內涵為何,但透過大數據檢索古籍,黃院士在明代畢自嚴所輯《度支奏議》、周嘉冑所著《香乘》中找到線索,原來「沉速」指以沉香、速香調配而成的複合香,另外又從其他古籍查得此香在明清時期大約的價位與功用等資料。這些古籍對於多數文史研究者而言是較為陌生的,以《度支奏議》為例,本書為明末戶部公文書之彙整,反應明末財稅度支的情況,對於明史研究,特別是經濟史極有史料價值,然而該書卷數多達一百十九卷,翻查不易,若無現代之檢索系統的協助,研究者難窺門徑,更無從得知其包含「沉速」香相關資料。

 

  至於「兩星」,歷來解釋多認為指「兩小塊」,黃院士則猜測「星」也許是一種定量的度量單位。經由大數據搜尋,遂於明清文士陳繼儒、紀昀、王芑孫、黃丕烈等人的著作或書信中得知「星」當為精確的單位,特指物品的價值,而非可大可小、模糊的「一小塊」;又於康熙年間所輯《笑林廣記》中得知「一星」、「兩星」相當於「一錢」、「兩錢」之銀兩價位;再於《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查得記載「星,每箇銀九分九釐九毫」,則「星」為計重單位。至於原已有「錢」,何以另以「星」作為銀兩的度量單位,黃院士請教書法史研究者後得知,古時文士為求風雅,支付求字之潤筆費時,因避談「錢」而改以「星」字代指。

 

  黃院士兼述及舊時如何使用戥子秤重,戥子屬隨身的小型桿秤,多用於秤量貴重藥材、金銀、珠寶、香料等物,甚至可用以秤量金飾的純度。《紅樓夢》五十一回中即有婢女麝月拿著一把原屬於襲人的戥子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麝月的問題表示戥子上有刻度(星兒),但並非統一標準,於是戥子上的刻度所指為何,也只有原主才曉得。現代研究者如想知道戥子實物的樣式,除了能搜尋少數藏有戥子的博物館或收藏家,另一途徑就是購物網站。黃院士笑稱自己即是透過購物網站採購了十餘把戥子,大概是台灣最大的戥子收藏家了。他同時也強調,透過現代科技之便,研究者與實體文物的距離縮短了,可掌握的學術資源也較前輩學者來得豐富多元。

 

  另一實例為二十八回中,寶玉向其母王夫人索銀三百六十兩,欲按一副藥方為黛玉配置藥丸。關於此一藥方,歷來便有斷句與解釋的爭議,透過大數據檢索比對,黃院士認為此段敘述中應有評語誤入及文字訛誤的情形。如寶玉所舉藥方中有一味「千年松根茯苓胆」,然而若「茯苓胆」真為藥材名稱,理當可見於其他藥帖中,但實際以大數據搜尋卻未見,反倒是其他文獻資料中屢見「茯苓脂」,亦即「茯神」者,可知「茯苓胆」之「胆」當為「脂」字形近之誤。另一有趣的問題是,此一藥方是否真實存在?作者曹雪芹是否具備相關醫藥知識?透過大數據檢索,果然可在「秘傳大補元丸」獲得藥方的印證,檢索曹雪芹祖父曹寅之藏書目錄,亦可見記載此一藥方的相關醫書,又,曹寅之岳父亦從事醫藥書籍之出版,可知曹氏家族對於醫藥知識理當不陌生,進而為曹雪芹將其文學化並寫入小說中。因此,藉由大數據的分析與比對,除可呈現文字的差異性,進而「別同異,定是非」,亦可從中發覺人事物的關連性,對於研究的對象可有更立體的認識。

 

  黃院士認為,《紅樓夢》具有豐富的物質文化與生活風俗,而透過現代科技與大數據之助,可在現今留存文物與記錄中獲得印證,書中所載便不再只是平面的文字敘述,而是一幅曾真實存在的時代浮雕,讀者也更能進入作者的生活時空裡,體會作者構築文本世界所立基的文化脈絡。黃院士指出,對於文史研究者而言,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但「e考據」指的是在「e時代」作考據,並非僅用「e方法」作考據,所以傳統的基礎方法不應偏廢,但現在的工具能力理當掌握。過去學者受限個人記憶與資料查找能力,而「e考據」卻能在彈指間提供現代研究者海量的資料,然而,在大數據中雖可檢索出大量零碎的資料,但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如何凝聚新的問題,如何構思可行性較高的解決方案,並嘗試將研究推向不同的高度,是現代文史研究者必須面臨的課題。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1期,頁57-60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