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場 |
||
日期:2017-05-12 講者姓名:呂心純 單位職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 |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地點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歐樂思廳 指導單位 | 科技部 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 |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 協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 | 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塞恩音樂工作坊 「人文沙龍」的首場講座為「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塞恩音樂工作坊」,於2017年5月12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歐樂思廳舉行,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心純博士擔任講者,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王櫻芬教授擔任主持人。 講者呂博士自幼生長於新北市中和,深受當地緬華移民文化影響,自1998年起前往緬甸進行田野調查,並學習緬甸豎琴與曼陀鈴技法,200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返台後致力於將緬甸樂舞帶入民間社區或演藝舞台。呂博士亦是首位進入中研院民族所的民族音樂研究學者,其著作《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傳統的再現與現代性》2012年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亦曾於2013年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4年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在本次工作坊中,呂博士主要是從緬甸古典表演藝術的音樂感知與文化認知兩大層面切入,並透過影音解說與實際體驗樂器操作,希冀帶給學員耳目一新的世界音樂知識。 緬甸左鄰印度,右接壤中國和泰國等國,故在音樂上受這三大古文明影響甚巨。例如緬甸歌樂所用之豎琴即是傳自印度,現代記譜的數字簡譜法則是源於中國,而緬甸之舞劇,則是在泰緬戰役勝利後,從狹持至緬甸宮廷中作為戰俘的泰國劇作家、舞者所習得而來。由此可見,緬甸經過長期歷史淬煉,對於不同文化抱持兼容並蓄,最終形塑出當代如此獨特的表演藝術文化。 當天一開始所展演的獻祭靈媒舞蹈,根據呂博士的說明,目的是在招喚緬甸本土神靈(緬甸語稱作 nat)進駐,以守護參與者平安。在現代脈絡之中,這樣的舞蹈已成為肩負宗教意涵與文化展演的表演藝術。同時,現場也有設置獻祭儀式,則是為了取悅神靈,趨吉避凶,祈求活動圓滿。 此次的音樂體驗設計,分別為源自緬甸宮廷音樂系統的室內樂與室外樂(即塞恩音樂)兩種型態。室內樂原在宮廷中是由緬甸豎琴、木琴、竹笛及三弦等樂器所組成的小型樂團,但後來緬甸受英國殖民,致使宮廷藝人流入民間,室內樂遂與民間曲藝合流,逐漸轉化成由一位歌者及一位器樂家組合而成的二重奏形式,並在音樂上講究兩者之間「參差」及「對比」的張力美學。呂博士談及緬甸原本沒有書寫的記譜法,故使用不同音節所組成的口訣來背誦,每個音節代表著彈奏在樂器上所發出來的不同聲音,此套方法與中國的「鑼鼓經」雷同。 而室外樂,也就是塞恩樂團所使用的樂器,主要包括幾個鼓組、鑼組、以及其他敲擊樂器與緬甸嗩吶。領奏之一的圍鼓,由二十一個不同大小的鼓所組成,演奏者透過各鼓面聲音的高低、身體動作之大小,引領整個樂曲進行,與嗩吶同屬於領奏的核心地位。相對於中國嗩吶吹嘴之簧片僅有雙簧,緬甸嗩吶則有六或八簧,因此演奏時更需技巧。另一個吸睛的對象,則是由鴨翅、象鼻、牛蹄、魚尾、鹿角等五種動物最有力量之部位所組成的「五不像」,因此身負懸掛重達三、四十公斤之大鼓的主要任務,便是宣示皇家權勢力量的象徵。在樂團中,上述樂器僅會有一組存在,主要原因在於,由不同材質所製成的樂器有各自的音色光譜,因此音響在相互搭配下各具風貌、也交相輝映。 本次活動在呂博士詼諧生動的言談及藝者現場的演出交叉呈現,亦安排與會來賓實際體驗緬甸樂曲的節拍與音色,現場互動熱絡。現場來賓亦針對緬甸音樂文化進行提問,例如獻祭活動之藝者的生活經濟狀況如何?收入來源為何等問題,呂博士說明隨著藝者技藝高超不一,受邀演出的機會也有所差異,相對收入也就不同,而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表演現場的捐獻。另一與會者提問,隨著現代化的影響,這樣的樂舞在緬甸是逐漸式微,或者仍保有主流地位?呂博士回應在軍政府時期因宣揚國族主義,乃至於有專業學校的出現,但也衍生過度僵化的問題;近年社會開放後,人們才重新正視並傳承此一傳統文化。此次活動除了上述的豐富內容,亦特別準備緬甸特色食物、草席、薰香等物品,讓與會人員經歷一場五感兼具的美感體驗。 原文載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8卷4期,頁64-66。 |
||
|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05) 310-6273 電子郵件:mostsalon@gmail.com 地 址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
|